学生工作
就业工作
当前位置 : 首页 -> 学生工作 -> 就业工作 -> 正文

支教札记 | 石千山:那片土地的温度——新疆支教手记(2019级)

2025-04-17 15:57:05 作者:


2023年七月的尾声,我抵达了新疆,这片带着几分陌生的广袤之地。坦白来说,尽管行前接受了多轮培训与相关实习的铺垫,但“教书育人”这四个字,在我心中仍未激起足够真切的回响。初次踏上这片土地,迎面而来的是几乎要将皮肤水分抽干的干燥气候,是让不健康的作息骤然正常的两小时时差,是全然陌生需要重新适应的饮食习惯。这些具体而微的差异,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与这片土地的距离。大地沉默不语,容纳着她身体上的一切生灵,却又带着一种亘古的遥远,令人难以轻易亲近。尤其奇妙的是,那些从小便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,此刻有了真切的地理坐标。“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”苍凉送别之地,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浩浩无垠的沙场,竟与我同在一个自治州内,不再是遥远缥缈的传说。这种时间与空间的骤然贴近,非但没能带来丝毫归属感,反而将我更深地抛入一种光怪陆离的眩晕之中。书卷中的壮丽史诗赫然扑面,而我,却被安置在了观众席,与这鲜活的舞台,既无比贴近,又隔着一层无形的疏离。

7a6cd304a7b14a454a41a5e0507aec9

1 飞机上俯拍的天山

与这片土地真正的触碰,并非源于风物,而是始于人,始于那些每日与我相伴、共同编织此地生活图景的人们。这种触碰,是在无数个“第一次”中悄然建立的。第一次作为主讲老师站上讲台,感受那份忐忑与新奇交织的重量;第一次伏案批改承载着学生们思考的作业,品味其中的欣喜与烦忧;第一次与学生促膝谈心,触摸到那温暖而坦诚的灵魂;第一次带领他们奔向户外,分享阳光与微风拂过脸颊的雀跃……太多太多的“第一次”,每一次互动,都像小心翼翼地剥开一层坚硬而陌生的外壳,让我得以用指尖、用心灵,去感受深藏其下的、属于这片土地的真实温度与温热脉动。

2 辅导学生时的场景

曾经全然陌生的城市街巷、面孔神情、风物景致,就在这一次次的互动与交流中,悄然褪去了疏离的色彩,渐渐沉淀为我所栖居日常的一部分。周遭的一切不再仅仅是我新奇的观察对象,而是化作了生活的背景,自然而然的,我几乎以为自己已经融入其中,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一个熟稔的故人。

我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身份坐标。像博湖县高级中学的每一位前辈同仁教师那样,严厉中带着亲切地教导学生;像本地人一样,熟门熟路地坐在街边小馆,点一碗飘着红油辣子的清汤牛肉面;像这里的居民一样,在菜市场与摊位老板为几毛钱斤斤计较,带着胜利品满载而归。


a0aa3e1acf4d7c6c2263d4a01c7e065

3 当地的清汤牛肉面

日子趋于平淡,却也因此而真实。烦恼也变得具体而微,充满了在地的烟火气。夏天清晨去学校,为路边满树吐丝、蠕动着向下爬的尺蠖而瞬间绷紧神经、起一身鸡皮疙瘩。放假独坐在宿舍,懒得动手,为了下一顿是吃泡面还是啃面包而陷入小小的选择困境;每天课堂之上,因学生的瞌睡或打闹而头痛,忍不住提高声调。正是这些琐碎的日常、这些微不足道的烦恼,构成了我在存在于此地的肌理。它们不再是异域风情的点缀,而是我沉浸其中、与之共呼吸的生活本身。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瞬间里,我不再是一个审视者和体验者,而是这片土地上一个实实在在的、为生活奔波烦恼的人。

然而,总有一些瞬间,如同不期而至的涟漪,打破我沉浸其中的熟悉感,清晰地映照出“外乡人”的本色。是理发时,师傅打量着我浓密的头发,笑着说“不像我们常喝硬水的本地人”;是课堂上,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遥远大学生活的好奇;是街头偶遇维吾尔族老奶奶,她用我全然陌生的语言问路时,我所感受到的那份语言壁垒带来的无措与茫然……正是这些时刻,提醒着我,那份全然的归属感仍在地平线之外。我或许已无限接近,但脚下的土地与心灵的家园之间,依然存在着一种张力。我仍是一个行在路上的异乡客,被这片土地接纳,却也时刻感受着那份追寻真正家园的未尽之感。

9f709729103c901dab71522db51f674

4 “鸿雁传书”活动宣讲图

一年时光转瞬而过,离别的日子总是接踵而至。去年六月,刚刚目送高考后的高三学子奔赴前程;七月,又与朝夕相处了一整年的高一学生们道声再见。研支团的队友都是高三专任,高考结束后便卸下重担,先我几日离开博湖,留我独自面对这最后的收尾时光。空旷的宿舍里,打包行李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。心中一半是归心似箭的雀跃,一半却是抽离这段浸润已久的生活时,难以言说的恍惚与空落。

cfb6cdfb9d0ec95a2af30cce74c54b0

5 告别时的合影

直到办妥所有交接手续,交还宿舍钥匙的那一刻,这段支教生涯才算画上了一个句点。我并未急于归家,而是背起行囊成为了北疆的旅客。我想再看看这片土地,以另一种目光。我看到了禾木缭绕的晨雾铺满山涧的诗意,看到了赛里木湖那令人心醉的澄澈透明,看到了独库公路上“一日观四季”的奇绝体验,也看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上天鹅嬉水的宁静与生机。新疆的壮美,毫无保留地倾泻在我的眼前,每一个画面都足以震撼灵魂。可是,那种在支教时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感觉,却怎么也找不回来了。心境已切换至游客模式,我以一个欣赏者的距离,赞叹着眼前的一切,却清晰地感受到,那个曾经全情投入、为之欢笑忧愁的“老师”的我,已经随着博斯腾湖的风,留在了身后。

恍惚间,告别那片土地已近一年。重返校园,我又从老师变回了学生,减去的赘肉重新回到了身体,昔日的喧嚣与忙碌沉淀为记忆深处的底色。只有逢年过节,手机屏幕亮起,看到学生们的祝福短信;或是微信对话框里,偶尔跳出他们关于成长的烦恼与倾诉,才如同一枚投入静水的小石子,将我的思绪拉回那些阳光炽烈、尘土飞扬却又无比真切的博湖日子。

我想,那段经历或许并未给我一个关于家乡、关于土地的最终答案,也未曾完全消解最初踏上那片土地时的眩晕与隔阂感。它更像是在我生命中刻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记,一种复杂的体验。最初感受到的那层不真实感,最终也并未烟消云散,而是转化为一种更深沉的感受。那片土地,那些面孔,那段支教的时光,已成为我生命里一段不可磨灭的参照。它让我触摸过生活的另一种质地,让我对生活的理解,多了一份敬畏,也多了一份开阔。那段路途,它并不指向一个确定的方向,或许也没有终点,但它本身,已然重塑了我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