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资队伍
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
当前位置 : 首页 -> 师资队伍 -> 正文

李涛

2023-08-30 作者: 浏览量:

 


李涛,男,1985年生,湖北钟祥人,哲学博士,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,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,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,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,北京市门头沟区青联委员。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、现象学、伦理学与政治哲学。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、《努斯:希腊罗马哲学研究》《应用伦理研究》编委、《贵州大学学报》首届青年编委。


一、 教学


讲授课程:

哲学导论、古希腊哲学专题、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读、伦理学经典选读;哲学前沿专题研究、现象学研究、伦理问题研究、政治哲学。

教学奖项:

“哲学导论”获2020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。

教学项目:

主持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精品“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”建设项目“哲学导论”。


二、学术成果

著作:

1. 亚里士多德: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,李涛译注,上海三联书店,20249月。

2. 李涛:《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成全学说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77月。

承担项目:

1.主持202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“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政治学研究”。

2.主持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“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的翻译与注疏研究”。

3.主持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项目“伦理幸福与沉思幸福的关系”。

论文:

1. 《命题之真与灵魂成真:亚里士多德的双重真理观》,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24年第5期。

2. 《什么是古典自由?——以亚里士多德为视角》,《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24年第4期。

3. 《人性与政治关系的古今之变——以性善论与性不定论为视角》,《清华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24年第4期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24年第9期转载。

4.《正义、明智与幸福——论亚里士多德如何创立实践哲学》,《道德与文明》2023年第6期。

5.《亚里士多德对快乐主义的颠覆与改造》,《伦理学研究》2023年第5期,人大复印资料《伦理学》2024年第1期转载、《新华文摘》2024年第3期“篇目辑览”。

6.《实践哲学中的自然、习惯与理性——亚里士多德论品德培养机制》,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23年第1期,人大复印资料《哲学文摘》2024年第1期转载。

7.《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的核心意义是什么?》(译文),《在中西古今之间——余纪元学术文集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2212月。

8.<形而上学>789卷中形质论的两种观念?》(译文),《在中西古今之间——余纪元学术文集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2212月。

9.《海德格尔是反现代性还是最激进的现代性?——从海德格尔前期的思与行来看》,《现代哲学》2022年第3期,《新华文摘》2022年第17期“篇目辑览”。

10.《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阐释、转化与背离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》2022年第5期。

11.《亚里士多德论法治、德治与人治》,《云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22年第3期。

12.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、现象学与解释学》,《山东行政学院学报》2021年第5期,《新华文摘》2022年第1期“篇目辑览”。

13.《施特劳斯论现代政治对古代政治的颠覆》,《伦理学术》2021年春季号,上海教育出版社,20217月。

14.《从美德伦理学到幸福伦理学——亚里士多德论幸福、美德与运气》,《道德与文明》2021年第3期。

15.《从感觉、经验到技艺、科学与智慧——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知识论的阐释》,《哲学研究》2020年第6期。

16.《存在:运动,形式还是成全——亚里士多德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》,《哲学评论》第25辑,岳麓书社,20205月。

17.《自由与美德的双重政治——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》,《世界哲学》2020年第1期。

18.《伦理幸福与沉思幸福的关系》,《世界哲学》2018年第5期。

19.《现代政治两条路线的融合与张力——评李猛的<自然社会>》,《政治思想史》2017年第4期。

20《存在、命运与自由——有感于海德格尔<存在与时间>(中文修订第二版)》,《书都》20157月。

21观念与对象》(译文,《生产》(第10辑:迈向思辨实在论),江苏人民出版社,20151月。

22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性政治学》,《哲学动态》2012年第11期。

23《存在论中的潜能与成全》,《求是学刊》2012年第6期。

24《现代政治的人性基础、制度建构和美德支持》,《世界哲学》2012年第6期。

25《古典的兴起》,《世界哲学》2010年第6期。

26《试论媒体伦理分析的三个视角》,《国际新闻界》2008年第5期。


寄语:

多门语言后,方才开启哲学。在中西之间,注重古今之变。讲求论证后,深入本原思考。


电子邮件:litaoruc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