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资队伍
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
当前位置 : 首页 -> 师资队伍 -> 正文

王幸华

2025-03-07 作者: 浏览量:


王幸华,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,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,出版专著《自尊的伦理学——在卢梭和罗尔斯之间》,在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,主持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“道德心理学中的自尊问题研究”。

邮箱:wangxinghua09@163.com; wangxh-zxs@cass.org.cn


教育背景

2012.08--‐2017.08 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(University of Tennessee, Knoxville)哲学博士; 导师:David Reidy教授;论文题目:The Significance of Rousseau’s Concept of Amour—propre in Rawls

2009.09--‐2012.0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; 导师:周濂教授

2003.09--‐2007.07 武汉大学哲学学士; 导师:陈江进教授


出版物

自尊与死亡权——卢梭论自杀与自愿安乐死》,2024年第10,《哲学动态》。

大哲学家》,译著20247九州出版社

《卢梭论自尊与自由》,2023年第5期,《世界哲学》。

《卢梭与<论不平等的起源>》,2023年,《法国哲学研究》(译文)。

《自尊的伦理学——在卢梭和罗尔斯之间》,2022年4月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。

《作为社会自律的自由——对卢梭的自由观念的阐释》,2021年第6期,《晋阳学刊》(2022年第3期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摘要转载)。

《罗尔斯<万民法>新解——从自尊的需要角度出发》,2020年第6期,《世界哲学》。

《卢梭、罗尔斯和努斯鲍姆:道德心理学的演变》,2019年第12期,《哲学动态》(2020年第3期《人大复印资料》全文转载)。

《新中国伦理学70年:历史、继承与发展》,2019年第6期,《道德与文明》(与陈瑛合著,第二作者)。

《罗尔斯的自尊论证及其卢梭主义遗产》,2019年第4期,《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》。

Rousseauian Heritage of Rawls’s Moral Psychology, 2019, in Synthesis Philosophica (A&HCI), Vol 34, No.1, Croatian Philosophical Society.

《帕品纽论身心分离的直觉》,2018年第11期,《哲学动态》。

《罗尔斯的道德心理学是卢梭式的吗?》,2018年第2期,《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》。

Amour-propre in Rousseau: the Tie that Binds, 2018, in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(A&HCI), Vol 49, No.4, Wiley-Blackwell.

A Skeptical View on Locke’s Theory of Personal Identity, 2016, in Society and Politics, Vol 10, No.12, Vasile Goldis University Press.

杰森 · 贝尔:《探索的心灵:论理智德性和德性认识论》Jason Baehr, the Inquiring Mind: on Intellectual Virtues & Virtue Epistemology, 2015年7月, 《中国学术》。


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:

“伦理学前沿”;

“伦理学原著选读”;

“政治哲学”;

“应用伦理学”。